30年前(1990年)的4月7日,由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(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)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、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运营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,入轨精度居当时休斯公司所研卫星之首,标志着我国首次国际商业发射圆满成功,中国正式迈入世界商业航天市场。
实力&机遇
在发射亚洲一号卫星前6年,1984年,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,标志着我国正式具备高轨卫星发射能力。
长征三号火箭能把1.5吨级的卫星送到远地点3万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,其三子级采用了高性能的液氢液氧推进剂,也标志着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氢氧火箭技术的国家之一。
1984年,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
在跨入高轨俱乐部的同时,我国航天事业也走到了转型期。如何借改革开放的东风,摆脱困境、实现发展?中国航天人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商业航天市场。
当时,长征火箭虽不能与西方最先进的火箭相媲美,但也自成体系,高、低轨的发射任务都能接,这让中国航天人有了进军国际的底气。
1984年5月,航天工业部成立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开发“十人小组”,开始向国际推介中国商业发射服务。1985年10月,我国正式宣布: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,承揽为国外发射卫星的业务。
转过年的1月28日,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,随后,美欧多型火箭接连发射失利。西方多种航天运载工具被迫停飞,而连续成功的长征三号火箭由此进入了更多西方客户的视线。
1986年2月1日,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颗实用通信卫星
中国航天人立即抓住机遇,在国际上加大力度推介长征火箭发射服务。国家也给予大力支持: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“外空三条约”,我国外交部、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工业部联合组成的中国航天代表团于1988年先后在北京和华盛顿与美方展开谈判,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发射服务的三个协议,基本填平了长征系列火箭进入美国卫星发射市场的制度鸿沟。
1989年1月23日,长城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签署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
经过各方努力,长征火箭签下了一系列发射合同或发射“订座”协议。这其中,有的合同受到西方竞争对手的阻挠,被迫中止;有的需要新研火箭,履约时间稍长;使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,将最先被执行。
这也意味着,中国航天正式迈进国际市场的第一脚,就踏上了高轨通信卫星发射市场。
质疑&信心
这是一张1990年6月发行的国库券。
券上跃出大凉山谷的长征三号火箭,是国家发展建设的象征,是国家偿还能力的象征,是国家信心的象征。
不过,进军国际商业市场之初,有些人对长征火箭并不是很有信心,发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。
国内有人担心万一发射失败,国家将蒙受损失;还有个别人认为中国的箭就应该发射中国的星,发射外国卫星不“体面”。
国外的质疑就更多了。曾有外国人问,你们中国是不是用竹子造火箭整流罩?
而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,打破了这些质疑。
成功时刻
我们有一支优秀的队伍,无论是型号研制、发射试验,还是与美方的商务谈判、技术协调,皆能从容应对,全程给力。发射亚洲一号卫星面临的技术保密、技术规格不统一、星箭相容与运输保管等一系列问题,都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妥善解决。
一院按国际商业航天标准,为亚洲一号任务研制的卫星密封容器与运输车
在发射时,我方更是组织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发射试验大队,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员刚参加完1990年2月4日长征三号火箭的第六次发射,各项工作熟稔在心,确保发射万无一失。
而中国航天人在与美方打交道的过程中,也完整地走过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全流程,学到了商业发射保险等一系列行业规则与理念。捅破了这层窗户纸,中国航天人后续闯国际商业市场,心里就更有底了。
在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后,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打电话或发贺电祝贺;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直播第一时间获悉成功喜讯,举国振奋;国内外知名人士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,高度评价这次发射成功。国际上的一些客户表示,对中国航天的实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期待后续合作。
1991年,长征三号合练箭登陆香港湾仔码头,随后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。港胞和各国人士竞相前往观展,现场摩肩接踵
30年,从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至今,我国已成功完成了数十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,从低轨到高轨,从通信到遥感,从外国星到国产星,在重重封锁与竞争合作中,闯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之路。
来源 : 《中国航天报》、央视网等